在班级里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,对于初中阶段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文,学生竟然没有应用到作文中的意识。
可见,背诵不等于会用。
那怎样才能会用呢?答曰:从梳理开始。而如何梳理呢?——总得先找个线索,跟着线索梳理。(类似先找个棍儿,再把糖葫芦 串起来。 )
例如:初中学过的《论语》十二章, 学生都背得十分熟练。但是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,当然很难用到作文里了。
其实梳理的过程,就是化为己用的过程。梳理地越清晰、越有层次,考场上运用地越熟练。
下面以《论语》十二章为例,教大家如何对所学名句进行梳理。
一,按照某一关键词进行基础梳理
比如《论语》十二章里多处论述了“乐”这个关键词。
先把关于“乐”的名句梳理在一块。
二,按照“是什么”、“为什么”“怎么办”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
比如:
《学而》讲的两种“乐”:一是学习之乐,二是交友之乐。(是什么)
《述而》和《雍也》讲的是不违背道义去获取富贵的安于贫贱之“乐”。(是什么)
孟子的三“乐”分别是:父母健在、无愧天地、教育英才。(是什么)
此句从“怎么办”的角度讲了从“知之”到“好之”再到“乐之”的三个境界。(怎么办)
三,思考相关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,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
比如说:这几则名句都是从“是什么”的角度来阐述“乐”的。
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呢?
这几则“是什么”之间有什么关系呢?
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把这些“乐”再重新进行更有条理性的梳理。
安贫乐道的精神之乐
安贫乐道的精神之乐
自己的求学之乐和于友交结之乐
孟子的三“乐”其实是不同角度的“乐”:对父母,希望父母康健,这是从孝道角度说的“一乐”;对自己,仰无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这是从个人道德角度说的“二乐”;对英才,希望能教育他们使之对家国有贡献,这是从对他者教育的角度说的“三乐”。
四,尝试从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
比如:从“我”个人的角度写“快乐”
①“学而时习之”的复习之乐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!
②“仰无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的品德之乐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天平!
③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的君子之乐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④“乐之”的坚守之乐:所谓“乐”,其实是对个人信仰、思想品德、为人准则等方面要求的坚守!不论什么样的快乐,都需要矢志不渝地坚守下去!此之谓不失本心也!
初心不改,即使身处困境,也能苦中作乐!这又是豁达之乐!